混乱中立杂食党。原耽文评在子博。

“自是君身有仙骨,从来涉世有遗人”——小议《可盼我归来魂兮徘徊共携手》

谨表白 @清修纳言 阿清太太,希望不算迟❤

—————— 

犹记读到《可盼》时的欣然满足。据我此前不靠谱的私人阅读体验,由于《琅琊榜》原作中的梅长苏已是完成度非常高的角色,而对蔺晨的写意笔法挪移到同人文中又易流于标签化,直到我遇到了《可盼》。

《可盼》用语之清丽,细节丰富充实,实在不能不让读者一付深情。

遂有此文。

魂兮归来,携手相长

       通篇全览,原作中未为人知的十二年是《可盼》叙述的重点部分,这部分故事叙尽了人物成长的十二年。

       梅长苏的成长,与一般的角色成长不同。《可盼》完整地创造了林殊到梅长苏从身体治疗到心理康复的详细过程,适应不同的样貌、病弱的躯体和驳杂的江湖事……每一次的突破都是这个人物的重生。

       林殊何其不幸,所忠非明主以至身遭屠戮,家破人亡;

       梅长苏何其有幸,得遇知己,有贵人相助,心愿达成。

 

       蔺晨的成长,作者下笔举重若轻,不若梅长苏全身心的变化明显。在《可盼》开篇,作者已对蔺晨天才心性极尽叙述,年岁不长但阅历颇丰,冷眼观世。观察者的角度虽能保持十分的冷静,却不如参与者来得直接。老阁主正是看到了这一点,于是放手将挚友遗子交托蔺晨。

 

     “若要堪破,必先经历”,作者寥寥数笔勾勒出的老阁主的风韵。这一贯对儿子放养的世外之人,实际上知子爱子,育儿也只需一句提点。如此的父子关系着实令人欣羡。

 

       曾与朋友探讨过蔺苏异位而处,以蔺晨的心性是否会执着于复仇和雪冤,是否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彻底的解毒方法。然而这个问题终究没有答案,因为我们相信,是环境和遗传造就人格性情,琅琊山的风情孕育了蔺少阁主,金陵的风物造就了林家少帅。

       是性情不同,抉择不同,无有高下。

 

      蔺苏二人心性已成,无非相互成全。

      此处的成全,不单指蔺晨及其背后的琅琊阁出力助梅长苏布局,也包括梅长苏愿意接受这样的恩情。原作表现出来的梅长苏从不愿牵连非赤焰相关人员,对霓凰、静妃等人的保护欲,连让景琰涉足夺嫡也是心有所愧,而蔺晨却十余年从头帮到尾,私以为原因有三:

      一来是梅长苏重整旗鼓确实需要助力,知情者不多而琅琊阁能提供绝佳的资源;

      二则是少阁主智计非凡,没有比他更为合适的帮手;

      三者是二人心灵相通,彼此相待异于他人,从来都是双向的馈赠和接纳。

      可能外人看来,好似是蔺公子“跑断腿”的单箭头,而其实收受恩惠之难也无以伦比,尤其如梅长苏这样心性极高之人。能够稳稳接住一份汹涌无尽的馈赠,原本就是情义的最大象征。

      在蔺苏这样密切的关系中,没有恩怨情债,没有遗恨痴缠。

      是“情出自愿,事过无悔”。

 

赤子之心,堪破生死

       很喜欢作者设计了蔺晨写信让长苏教育飞流关于生死的情节(二十一章)。蔺晨料得到长苏至亲离世必然悲恸,远隔千山万水难以宽慰,于是让他以育人的方式自解心结,实在很妙。

       飞流是有慧根的孩子。原著小说佛牙的死和电视剧尾声蔺晨和霓凰对他的提点,都表明了这一点,通透之人心思单纯,有“赤子之心”。

       本来“死生亦大矣”,世人或不够智慧阅历太少,或不够真纯心眼蒙蔽,看透生死实属难事。

       梅长苏看得破,因他有经历,最终心愿得了,求仁得仁;

       蔺晨看得破,因他本性通达,有过见证付出,万事不顽执。

 

       但这个过程并非毫无波折,有起伏才更显难得。尤其是战前二人的情感冲突爆发高潮。当林殊又从梅长苏的躯壳里破空而出,蔺晨一瞬间地失控了。冰续丹一服,不留丝毫回转余地。在与友人讨论中,我后来想明白的,其实梅长苏的“狠绝”某种意义上与蔺晨的“洒脱”相似,不留情不挂心,然后他们遇上了彼此。

       杜康何能解此忧,心结还需蔺苏二人自解。

“只有这一件!是我真心想要做的事情,你能陪我吗?”

“我想把我的所有都完完整整的给你,不论是林殊还是梅长苏,让我们远离病痛,一起做一件我喜欢的事情,好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 林殊出征并不是大梁的唯一选择,但对于林殊个人而言却是面对死亡最优解。

         你,我,一起。

         蔺晨陷落了,

         有如此坦言,夫复何求?

 

 

千秋洁义,万古长情

       梅长苏最深的执念是他的大梁,背负血债是责任,献身家国是心愿。醉卧沙场从来是少年将军的梦。君子之义,俱然在此了。哪怕梅长苏敢以“为了他好”的理由悄然避开他人重情,却不会放弃全身心地悉数献祭,承当大义。

       蔺晨何尝不懂,对于家国大义,蔺晨虽表现的不以为意,但从不轻看。

“他早就知道他的情敌从来都不是萧景琰或者霓凰,而是这个家国”。

       一语道尽。

       对于牵挂太多、牵扯不清的人,蔺晨才会出言嘲讽。只因执念有高下,对于长苏决意的钦佩,蔺晨毫无抵御之力。

     《可盼》没有费笔多点梅长苏的自轻,只重写蔺苏二人浓情。蔺晨从头到尾的见证,重回人间的“林少帅”是他,离开人间的“苏监军”是他。虚名如浮云,唯有情难却。不仅要洗雪仇冤,更要扶正天下。长苏选择的“圣人”之路,蔺晨陪他走过人生最艰难的旅程,怎会不懂?怎能不爱?

 

       蔺苏之间的爱意,不是千回百转相顾无语,也不是轰轰烈烈荡气回肠,而是两下里相知,大气洒脱的。

 “这世间执念深重的痴人多有可笑之处,我却难以笑他,约莫是好奇他的结局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岂止是好奇啊,多智之人面对情字不自知的情态最是可爱呢。

       他为他抚琴作高山流水,他为他月下起意舞剑(第六章)

       ——是不是那一声琴动,心亦动?

       只有他知道他尚在守孝(第八章)

       他初入江湖,他万不放心(第九章)

       ——蔺少阁主的心思敏捷体察入微;

       他下意识想起要回去的地方是他的琅琊山(第十二章)

       ——无意识的流露才是最真实的

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蔺晨与长苏的爱意,从二人未曾袒露心迹始,到交付性命,交付万千思虑,无需赘言。

 

       世外仙风道骨,槛内涉世遗人。

     “不能忘情,天所赋也。”

 

 

化意补白,举重若轻

       作者视同人为原作的补白,可以说《可盼》一文反映出作者对蔺苏二人理解之深刻,对原作内核重点把握之精确,字里行间描画之用情。《可盼》在充实人物塑造、适时抒情说理等方面完成得非常到位,令人赞叹。

      《可盼》有许多淡笔一带却细品戳心的细节:

       如:拔毒后的生命体异常脆弱,唯有赤焰的讯息能救人于危殆,而梅长苏心志之深沉坚韧,令人喟叹。

       又如:蔺晨为长苏第一次动手杀人被一眼看穿。感念于蔺晨的付出和长苏的洞察,而想到林少帅十三岁即上战场,决断杀伐,本就沾染多少血腥气,心下又是一紧。

       又如:北境行营,苏监军对小辈的悉心指导,仿若时光流转,又回到赤焰军里众叔伯长辈教育小林殊时。至此,梅岭所埋忠骨也可瞑目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以上种种却或用蔺苏二人的斗嘴,或用场景转接,谈笑间一一化开了。整体文风清软跳脱,用温柔的文字包裹细密的虐点,这是作者的悲悯,依托于好的故事外壳,手硬心软。

 

       《可盼》承接了正剧向的剧情,充实了原作留白的北境战事,一圆众多读者的心愿。我一直认为优秀的作品不会因读者或者作者的心愿刻意大团圆。如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之死时恸哭不已,纵无法自持,也不会为她设计一个更好的结局。人物的命运在设定完成的那一刻起就不以作者意志为转移了。一个好的作者,运神下笔不由已,真情在文外。因此在这个故事里,梅长苏得到功业与情感的完满,林将军的智谋风骨表现淋漓,蔺苏的真情再上层楼,已经是最好的终局。以二人相拥,飞流作伴,在梅岭赏残阳完结,倒比做标题的几番歌词更为疏放,意境阔朗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其实我更想把此文简称成《魂兮归来》,是蔺晨留住了林殊的魂,把他变成了更好的梅长苏。蔺苏之间神魂相交,有情义可千秋,贯日月,生死安足。

       且以深情共来生。

 

 

——————

第一次给长篇写评,不要嫌弃,再次向阿清太太表达感谢和爱意(*  ̄3)(ε ̄ *)

 

评论(37)
热度(66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 为欢几何 | Powered by LOFTER